作者:高太爷
来源:知乎
谢邀。若排除生理问题,就需要从学习方法和记忆方法上找原因了。
#1 蔡加尼克效应:贪多求快嚼不烂!
蔡加尼克效应是指,每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情,就会产生内部的心理压力,直至事情完成才能消除。
蔡加尼克效能确保事情的完整性和执行力,是进化赐予我们的礼物,但用之不慎也会使得其反。在考研,需要复习、记忆的知识点太多,仅以数学为例,搞不清多少本书,多厚的习题集,但无论是第一轮、第二轮甚至第N轮复习,一旦复习开始,在蔡加尼克效应驱动下,我们只想大步往前迈,埋头猛冲,想尽快完成此轮复习,但即使是最快的复习进度,时间也是以月计,整个一轮复习下来,基本上是不断地“学习新的---忘掉旧的”,看似很辛苦,甚至每天收获多多,但真正能留住的并不多。
有时候我们记不住,可能只是学得太多,冲得太猛,贪多求快嚼不烂,就像一只饕鬄,对知识永不满足,但却消化不良!
#2 艾宾浩斯遗忘定律:复习效果天差地别!
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最初遗忘很快,然后逐渐放缓,最后大约只剩下25%左右,研究还发现,复习能有效巩固知识,但复习时间安排极有讲究,差之毫厘就谬之千里,不是复习就有效果的,不是付出就有收获的!研究还发现,复习能有效巩固知识,但复习时间安排极有讲究,差之毫厘就谬之千里(见下图),不是复习就有效果的,不是付出就有收获的!
所以,我有三个建议:
1、每天一定要留出半小时至一小时时间,梳理、总结、记忆今天的所学内容,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做思维导图尤其有用,既是梳理知识,构建体系,也是一次深刻的理解记忆。此外,盘点收获也是有效的思维干预,将注意力集中在成长收获上,能培养成长心态,提升能力自信,不会陷入“一天什么也没学到,浪费时间”的自我否定。
2、每一章节学完,必须空出时间做系统的知识整理,将每天的思维导图进行合并整理,融入到一个大的体系,知识只有整理成体系,才能记得牢,融会贯通才能真正提高答题能力!
3、这一条针对蔡加尼克效应。每一轮复习不要贪快,虽然每一天都向着目标迈进,每天都收获新知识,确实有一种上瘾感觉,甚至产生进步错觉,但错觉只是错觉,快不等于先,快不等于好!所以每一章或几章学完之后,可回头对某个章节快速复习,这样做有两个好处:第一,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知,越是尽早复习,再次记忆用时越少,知识越巩固;第二,每一章节都与前后章节有所关联,复习一章其实是复习了好几章,且因为这是主动的回想,可以有效加深知识之间的联系,将独立的章节逐渐汇集成一个更大的知识体系。这样复习一轮之后,可能进度稍慢,但复习效果绝对更赞(个人上半年职考经历)!
#3 生成效应:带着问题记忆!
如何记忆更好?认知心理学家设计了个试验:实验随机分成复读组和测试组,两组各用10分钟记忆一篇文章,然后休息几分钟,之后复读组再复读背诵文章10分钟,而测试组进行10分钟的自我测试。最后隔5分钟、2天、1周进行3次考核,测试结果发现,5分钟后测试两组没有显著差异,但2天、1周后测试,虽两组的成绩都下降了,但测试组下降程度要远小于复读组。实验表明,对要记住的信息进行测验要比复读有助于长期记忆和理解!
这个实验用到的正是记忆中的生成效应:
生成效应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人们对自己生成信息的记忆效果,要好于单纯阅读所取得的记忆效果,生成信息方式包括自我测试,考试,给他人讲解等主动输出知识。
生成效应不难理解,有经验的同学都知道,帮别人讲解习题,不仅知识掌握的更牢固,很多灵感也会随之迸发!所以要想高效记忆,对着书本反复背诵远远不够,但很多人把这当成了记忆终点,这其实只是记忆的第一步,还有更关键的第二步,即生成效应!
介绍下我一直使用的小技巧:准备两本习题册。第一本是用来第一轮复习时练手、巩固知识,并经常根据习题最自己进行自我检验。第二本则留待复习中后期时重新再做一遍,这样的好处就是:
1、重新再做不单单是答题,还包括对第一次解题过程的回想,这就不仅是更加牢固地掌握相关知识,而且还会有一个局外人般的评判过程,评判第一次解答时哪些思维盲点,哪些多余思考,哪些幼稚错误,题目究竟是考察哪些知识点,等等,这种高屋建瓴的评判,就好像新葡萄8883官网AMG生给初、高中生做家教一般,不仅跳出了思维局限,对知识也有更加本质地理解,对知识的融汇贯通非常有帮助。
2、能够挑出疑难点,第二次仍感晦涩的问题,甚至是出错的问题,就表明知识点掌握不牢靠,就要重点复习了。
吃透一题胜于十题,学习最重要的是效果和效率,题海战术往往只能感动自己,但无法感动考卷!
#4 主次分清,接受不完美以做到更完美。
这一条特别推荐给复习进度较为滞后的童鞋。考研有很多的辅导班,对正常水平的辅导班而言,划考研重点基本能涵盖八成考点,所如果时间不够,不如花百分之百精力去攻克这八成知识。有些人可能会存着侥幸心理,想着花2成精力去复习剩余知识点,这本身就不可能,因为剩余的2成考点可能占据书本一小半的知识量,2成的复习时间绝对不够,最后结果可能是花4成左右的时间复习,效果可能还不好!
我们要知道,考研是要考得上,而不是要拿满分或考第一!很多人不知不觉陷入“完美主义”误区,我们唯有虚心接受不完美,然后集中所有精力去攻占8成知识点,才可能锻造更完美的自己!
上面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学习方法加记忆理论,有点类似方法论,下面介绍几个具体而微的记忆技巧:
1、系列位置效应:学习时,我们对开头的记忆非常好(首因效应),结尾的回忆也非常好(近因效应),但中间部分记忆很差,所以在复习时应重点加强中间薄弱部分。
2、“间隔效应”:对于较多的知识量,不要试图一次学完,分几段时间学习效率更高。此外研究证实,学习之后休息或睡一会,能有效提高记忆效果。
3、编码定律。记忆效果取决于对信息理解程度。一种是挖掘信息本身的意义,比如“海马体担当空间定位功能”,很简单但很学术,可以将其转化为“海马体是个人的GPS系统”,很容易就能记住海马体功能且不会遗忘。另一种是与已有知识、记忆建立联系,融会贯通,思维导图和及时总结效果都非常好,但需要一定的主观能动性。
4、内隐语言理论。反复背诵容易造成学习错觉,即误将熟悉当知道,考试时就露馅,这种学习错觉是内隐语言与外部语言的差异造成的。
语言分为内隐语言和外部语言。通俗讲,内隐语言是我们自问自答或不出声的思维言语,外部语言就是我们正常交谈或默念,内隐语言非常隐秘、快捷、破碎,而外部语言(或者书写表达)是逻辑、完整、成体系的。
当我们对某一知识点复习时,内隐语言很快就能抓住几个关键点,我们就会产生学习错觉,误以为非常熟悉,但真要完整说出来往往就卡壳了,在做选择题时,这种熟悉感没有任何用处,因为内隐语言不掌握细节,在做稍微有深度的题目时,这种熟悉感仍然没用,因为知识需要成逻辑、体系才可以解决问题,而内隐语言只是抓住了几个点,知识本质上是孤岛状态。因此,复习或自我检测时,必须将内部语言转换成完整的外部语言,将“熟悉的”答案完整叙述出来,或者完整写出来,不能心里一闪而过!
以上。有时候忘性大只是学太久了,需适当休息下,有一个小技巧,试着跟我一起做:闭上眼睛,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呼气时默念呼,吸气时默念吸,大约一两分钟,头脑是不是又很犀利了!!然后睁开眼睛,嘴角上扬,给自己一个阳光灿烂的微笑,是不是连心情也变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