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就业 > 求职指导

硕士生求职要摆脱“被碾压”心态

来源:转载时间:2016-03-28浏览量:629 二维码
...

近日,在天津的一场“硕博专场招聘会”上,拥有韩国一名知名新葡萄8883官网AMG工商管理专业硕士学历的天津姑娘张某,再度遭遇尴尬,她感觉到用人单位更青睐于博士毕业生,“投简历的过程,就感觉自己在被反复碾压。”而在此前的一场招聘会上,用人单位对她的海归经历毫无兴趣,只开出了1600元的底薪。

  张某的经历并非个例,经济下行的压力、更多毕业生造成的竞争,使得今年的毕业生就业形势格外紧张。用人单位则反映,硕士研究生冲劲不如本科生,实际能力也不突出,而薪酬预期却要高得多。也有院校就业指导工作人员称,用人单位也会挑剔硕士研究生的本科毕业院校。(3月25日《中国青年报》)

  硕士毕业生就业难,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而今之所以面临这种情况,直接原因是国内高校培养的从博士到普通本专科毕业生,近几十年来总体呈现数量增长态势——也就是说,在不同年份毕业、放弃考博而进入就业市场的硕士研究生,面临的入职竞争态势差别很大。博士和硕士毕业生在过去被认为是高学历的稀缺人才,为此不管是地方政府,还是用人单位,都愿意为之支付相比普通学历入职者所得更高的溢价。

  高学历人才的数量连年增加,不再具有稀缺性,因而政府和用人单位就毫无必要支付溢价成本,而转而利用招聘中的主导地位,对高学历求职者的能力、资历甚至人脉进行筛查。这种变化不能界定为相关地方的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不再重视人才,而反映出选人用人环节,政企都变得更加理性。

  最近几年回到国内的“海归”毕业生,对于用人单位的态度变化感受更加明显。到海外留学,此前曾长期被称为“镀金”,指的不仅包括学历、学位档次镀上了一层光芒,而且留学生能力上也能超出国内院校同类专业毕业生一大截,具有更为开阔的视野。同样,随着出国留学人数及学成归国人数的连年激增、出国留学门槛的大幅降低,“海归”首先失去了数量上的稀缺优势,而且确实有很多用人单位经过对留学人才的使用,发现了文化融合、知识结构和能力等多方面的问题。这就让“海归”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也流失了先前拥有的优待溢价。

  在就业市场上的溢价不再,很多博士、硕士毕业生及“海归”毕业生感到心里不舒服、不平衡,这种感受多少也是可以理解、值得体谅的。从这些高学历或具有“海归”背景的毕业生的视角来看,其家庭和自身在教育领域投入了很高的经济成本及时间成本,眼下在就业市场上却无法体现一个合理的转化,不仅显得难以理解,而且也意味着之前的教育投资,很有可能变成一项见不到效益的沉没成本。

  需要指出的是,高学历毕业生也好,“海归”背景的毕业生也好,其中的部分人遭遇的就业难,刨除经济环境的宏观因素,更应主要归结为能力、潜力优势不突出。一个用人单位,包括科研单位、普通企业、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在考虑是否录用一个有很高学历的毕业生时,通常出自几方面因素:一是易用性,即能否快速到岗、适应工作;二是能力亮点,即能否很快挑起与岗位相关的重点工作的大梁;三是潜力,但又要权衡培养成本、培养时间,如果一个人才、毕业生潜力值非常突出,却需要很长时间耐心培养,一般的用人单位就不愿意扮演这样的“冤大头”;四是稳定性,也就是用人单位会判断求职者会否仅仅将本单位作为一个短期跳板。

  实际上,不管是何种学历的毕业生,要在激烈的求职竞争中胜出,不能在招聘会上漫无目的地派发简历材料,而应经过观察,重点选取几个可能达成合作意向的招聘单位,尽快思考几个关键问题:甄别这些单位招人的诚意,可以从这些单位招聘职位的工作要求的表述中挖掘出什么样的“痛点”(即这些单位缺少什么样的人,需要通过补齐部分岗位来达到什么要求),对照招聘要求与个人能力、资历、人脉的匹配程度,提炼出自己可能为招聘单位创造的“惊喜”(额外的业务能力、人脉关系)。

  根据对上述几个关键问题的思考和准备,求职者特别是高学历毕业生再有针对性的投放简历、争取面谈机会,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能从博士、硕士、“海归”经历中挖掘出亮点,则意味着高学历、“海归”名头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增加毕业生被录用的机会。实在不成,也不必给自己增加太多的压力负担,自怨自艾“被碾压”——在任何性质的用人单位,入职的那一天,职场竞争才刚刚拉开帷幕,求职竞争的“碾压”感真的只能算是小儿科。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