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向璐瑶
本科:外国语学院俄语专业2016届本科毕业生
交换经历:2014年秋季学期圣彼得堡国立财经新葡萄8883官网AMG
研究生:匈牙利Corvinus University of Budapest(国家全奖公派)
修读专业:economics in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
其他相关经历:中国人民新葡萄8883官网AMG国际交流处实习;国务院发展和研究中心实习;一些地级市的政府机关单位的实习经历;一些外交、文化和学术论坛工作经历;
毕业去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项目
申请时语言成绩:专业俄语四级八级、雅思7.5(口语单项7.5)、俄罗斯联邦对外俄语二级
一、在人大的四年
总体而言,我在人大的四年其实过得一直是非典型人大人的生活,因为我在本科前半段时间既没有像很多活跃的同学一样参加很多学生工作和社团活动,也没有努力找实习丰富自己的简历。相对来说我是比较晚才开始思考个人职业规划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本科前三年过得中规中矩、平淡无奇。
但比较幸运的是,大三时,我在系里参加活动时遇到了后来对我帮助颇多的老师们,老师们后来经常带我出席一些外交场合,这让我从最初在重要外交场合的懵懂胆怯和一语不发逐渐成长到后来可以比较自如地和官员们交谈。
我在大三的暑假误打误撞地去人大国际交流处做了一段时间的志愿者,当时正好人大和圣彼得堡国立新葡萄8883官网AMG在办一个高级别的研究中心,我就有幸地参与到了其中的工作。后期我在国交处也有幸参与到了其他一些文化和外交活动。
到了大四,毕业变得迫在眉睫。周围的同学都开始思考下一步的出路,我也一样。俄语系的学生毕业一般去向是:国内俄语方向读研、国内跨专业读研、赴俄罗斯读研或者直接就业。就业一般是去各部委俄语岗、跨国公司做俄罗斯市场、银行小语种岗或者干脆彻底做专业不相关的岗位。同时每年也会有几个赴英美澳等热门国家读研的同学。
当时对自己手头所有可能的选择做了cost benefit analysis,结合自己的兴趣和家人的建议,最后坚定了换方向的思路。
二、国家公派硕士研究生
申请我所就读的硕士项目完全是个巧合。大四那年冬天,我去国际交流处找老师咨询一些交换项目,恰巧当时学校在推广这个项目,主管学生交流的老师跟我聊了聊这个项目的情况,给了我一些个人发展的建议。我当时已经在着手申请俄罗斯的几所高校,但想着反正也不冲突,就顺手申请了这个公派项目。
最初我选校选专业坚持了大概两点原则,一是选首都的学校(因为觉得机会更多),二是选经管类专业(因为个人偏好)。我就照着这两点原则填了三个志愿。国家公派留学生项目的申请和考核方式根据项目不同有所不同,在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官网可以查看(apply.csc.edu.cn)。我申请的项目是先向国家留学基金委递交材料,再由外方学校组织考试。我2月份递交了材料,直到6月28号才面试。记得面试的时候老师问了我的职业规划、是否修相关课程、为修这个专业做了什么相关的努力等等问题,提问风格偏向结构化面试。虽然递交申请到面试等了四个多月,但面试完之后一周左右便在网上查到了结果。记得当时我最终的assessment result是75,按照这个项目admission的逻辑,在全球所有申请人的list中从得分高到低依次录取15个人左右。很幸运的,我无心插柳般地拿到了硕士学校的全奖。这个全奖的内容包括免两年学费、住宿费,每月由对方国家政府发放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国家留学基金委提供一次往返机票资助。因为最终拿到了全奖还有国家公派的title,我又特别喜欢冒险喜欢尝试未知的东西,想着俄罗斯既然已经去过了感受一下其他国家也不错,于是最后便毅然决然地去了最后走的项目。
拿到offer之后回顾了一下我的申请过程,当时我的background在我人大诸多大神的包围下还是很弱,我分析我最终被录取的主要加分项是我的工作经历和职业规划和我硕士专业(economics in public policy and management)非常match,然后我在面试过程中的一些表达可能比较impress面试官,总之最后觉得自己还是比较幸运。
三、海外读硕的两年
我在国外读硕的两年其实也比较routine,一方面就是一言不合跨了专业心里还是很有点虚,于是好好学习,兢兢业业地啃老师布置的原版书和文献不敢怠慢,另一方面就是把本科的时候没经历过的社会实践轮番感受了一遍。
国外学校的体系和中国的完全不同。课业强度很大,文献压力也非常大。去的第一年经常一天连续7个小时课程轰炸。记得当时政府有一个针对经济状况欠佳家庭的kindergarten allowance项目,我的公共经济学老师把这个项目的report给了我让我做presentation。我印象中那篇报告写得特别有逻辑,政策分析师在里面向政府提供了政策建议和实证支持,有理有据,说服性非常强,令我非常震撼。在此前的学习中,我一直只是有一个想进public sector工作的比较模糊的大概念,只是从那个kindergarten allowance项目之后我才真正的被policy analysis的魅力打动——因为政策分析家可以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去影响政策制定,最终每一个政策的细节都可能关系到整个区域人民的福祉。
正如前面所说因为比较晚才思考职业规划的问题,我在人大时几乎没有体验过任何正式的面试和实习。其实人大有很多职业发展平台,但很遗憾的是我在人大时从未加入其中的任何一个,因此错失了很多很好的锻炼机会。而出国之后,我才开始试图找实习刷简历,记得当时我陆续投了很多诸如KPMG、Morgan Stanley、Mc Kinsey等big title的公司。
我经历的第一场正式面试是2017年2月在KPMG。其实当时面我的经理和HR人都很好,很亲切,但因为我当时真的很紧张,再加上我一直认为自己本科时的经历在大神辈出的人大实在乏善可陈,所以我在面试过程中一直都没有很自信,很多比较加分的经历都没有跟面试官们提到。最后结果当然是rejected。其实当时的我笔试得分很高,又完全match岗位要求,那为什么会失败呢?我自己分析了一下,认为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我之前缺乏锻炼,面试时太紧张,在面试过程中没有表现出四大需要的interpersonal skills。所以后来想,如果以前还在人大时能参加一些就业俱乐部会有很大的帮助,最起码我在海外很顺利的就可以拿到我第一段big title的实习,这也算是我硕士两年的遗憾之一。
一直到2017年9月我才又一次修改我的简历,把一些值得写出来的经历总结到了简历上,形成了我现在投简历的基本框架。也是从那之后我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面试话术体系,后来又多经历了几次面试之后简历上的内容就已经基本烂熟于心了,熟悉自己的简历让自己有话可说,我想这点对我后来申请UN项目的面试潜移默化中有很大帮助。
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习申请
去联合国实习对我而言是顺其自然的选择。就像之前提到的,我一直以来都有志于为公共部门工作,研究生申请时便选择了公共政策相关的方向,读研期间也一直参与政策规划和政策分析的工作,因此可以说UN十分match我的background。
我从大四起就开始默默关注UN的招聘信息,出了国之后更是经常刷UN的官网。但是因为开放的岗位大都离我太远,如果我要去实习就要去其他国家,但我在学校还有课走不开,所以我一直都没有采取任何实际行动。
研一下学期浏览UN招聘信息时偶然间查到我现在申请的这个项目—与国际组织合作项目的介绍,当时便有些动心。仔细审视了一下自己当时的background,觉得自己申请UN实习最大的弱势是英语不够好,当时手头只有一份大四时匆匆忙忙考到6.5的雅思成绩。其实本来这个成绩勉强过得去,但在UN的大环境中必定成为一个弱势,加上我当时也想过申请博士,于是决定再刷一遍雅思。前后准备了几个月,最后刷到7.5,口语单项也出乎我意料地拿到了7.5,至此语言关算是基本过了。
2018年3月底,与国际组织合作项目发布了简章。我拖拖拉拉地直到从法国旅游回来才踩着DDL递交了申请。材料要求包含CV,Cover letter,两封推荐信,证书和论文要求配至少英俄双语。今年只有一个俄语区的岗位,所以我没怎么多考虑直接选了教科文组织莫斯科办公室作为我的第一志愿,顺便带上了纽约办公室作为第二志愿。
交完材料之后我就开始忙毕业论文和课程考试,又跌跌撞撞地最后终于在当地找到了实习,忙到以至于后来几乎完全忘了这个项目,一直到六月初忽然收到笔试邀请。进入笔试就意味着申请人的profile已经通过了csc的第一轮筛选,线上笔试要求使用英语或法语作答,两道大题一共1小时40分钟的大题时间。记得今年笔试的两道大题一道是有新葡萄8883官网AMG关于科技进步的阅读题,要求根据给定文章总结key points,另一道则是有新葡萄8883官网AMG关于性别平等和青少年发展,要求以此为主题写一篇论文。笔试的难度在于阅读和写作量都非常大,非常考验候选人的思维、写作能力,并且几乎没有检查的时间。当时的我还是很佛系,实习太忙,恰恰又生了重病,于是顶着病痛在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参加了笔试。笔试结束后我便跟朋友说这次肯定要凉凉了,觉得自己答得很一般,完全不认为自己可以进入下一轮。
笔试结束五天后,我忽然接到了通知进入面试的邮件,当时好友还好心提醒我别是遇到了骗子(结果当然不是)。于是这次我决心要认真对待,跟实习老板请了两天假在家里准备面试,记得当时查阅了很多UN相关的资料,了解了UN的组织机构,运作机制,仔细阅读了联合国宪章、 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等相关文件,并且对每个感兴趣的点做了详细注解,这些准备工作帮助我对UN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真切的认知。
csc组织的线上面试(往年也有过现场面试),要求全英文答题,时长大约10分钟,三位面试官分别是csc的老师和联合国派来的官员。今年的提问风格更偏向于结构化面试,问到了一些常规问题比如application purpose/dealing with multitasks/moral hazard in real work等。个人认为在这轮面试中很难答出新意,结构化面试大家答得应该都差不多。但我把其中的几个问题具体化,跟老师们分享了我参加外事工作时碰到的一些临时状况和我的解决方案,答完之后明显有听到csc的那位中国女老师说了一句“very good”。所以我想在这轮面试中候选人可以多结合自己的简历准备一些案例,会比空泛地回答“遇到困难如何处理”要好。
通过面试的同学的profile将由csc提交给UN,由申请人选择的志愿岗位所在办公室对其进行筛选。这一轮的考试形式非常多样,申请者们也一直都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有人在这一轮参加了笔试和面试,有的人只参加了面试,也有人没有参加任何考试直接拿到预录取。在这一轮中,UN可能会对申请者进行岗位调剂。我没有参加UN自行组织的考试,很幸运地得到了免试机会,教科文组织莫斯科办公室直接给了我预录取。
这一轮之后便是漫长的等待。我是在7月18号收到UN的邮件的,当时我正在佛罗伦萨旅游,特别戏剧化,因为收到邮件前十分钟还跟好友说希望今天能收到feedback,走在路上时拿出手机忽然就刷到了带有United Nations title 的邮件。
虽然很早就收到UN的feedback,但直到8月15号我才正式拿到csc的最终offer。这个等待的过程还是比较煎熬。幸好我比较佛系,加之UN给的feedback比较好,所以我一直保持“该干嘛干嘛”的作风,旅行、参加毕业典礼,倒没有特别焦虑。
总结这次申请的经验,个人认为在硬件条件相差不多的情况下, UN更加重视申请人的软实力,有国外学习/工作经验、志愿活动丰富、公共组织工作经验丰富、语言能力强的申请者更容易脱颖而出。对于学历这方面,大多数岗位都硬性限制硕士研究生学历及以上,但联合国对于学校排名、学历背景和学习成绩没有太大的偏信,我个人建议尽量刷得越高越好,但权重相对不大。另外我在网申过程中特别地注意了搭配好自己的background,我突出了自己在public sector相关的工作经历和语言优势。联合国的工作语言有汉语、英语、法语、俄语、阿拉伯语与西班牙语(其中英语和法语用得更加普遍),建议懂这几门语言而且语言水平达到工作要求的同学在profile里突出自己的语言优势,多留意和自己的语言技能match的岗位,这样匹配的概率更大。
五、未来规划和建议
因为觉得暂时脑子还够用,出于不想让自己太闲和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心理,目前在备考经济金融类的证书。因为自己很偏爱公共领域的工作,会考虑在UN多留一些时间;同时我在读研时对政策领域的实证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也想再读一个相关领域的博士,夯实知识基础。目前已经在准备博士申请。
如果说从本科、硕研和这次申请的经历中悟出来什么经验教训的话,我可能会说三点:
一是利用好现有平台,借平台的东风抓住机会。人大给学生提供的机会很多很多,和big title的学校、机构等合作的交流项目不少。我在毕业之后复盘之前的经历才发现很多机会在毕业之后真的很难再凭一己之力获得,因此我还在人大读本的四年里,因为太佛系而没有抓住平台机会力争上游算是我的一个小小的遗憾。
二是如果可以的话,尽早思考好自己想要什么,越早规划越好,这样相对来讲会少走很多弯路。
最后就是一点点毒鸡汤,无论选择什么道路,不懈的努力始终是通往成功的不二法门。
来源:RUC思享公众号
(编辑 Ceci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