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由国家高端智库、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主办的2017年中国开放与发展论坛在京举行。本届论坛主题为“迈向全面开放新时代”,聚焦“贸易强国新征程”和“国际投资新格局”,围绕“一带一路”框架下贸易畅通机制、服务业开放战略、自由贸易区建设与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展开探讨。以下为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院长顾学明的主旨演讲全文。
……………………………………………………………………………………
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所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这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中国进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背景下,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战略性任务。这对提升中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全球价值链地位,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方案,体现应有的大国担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整体上更加一体化了,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这种相互依赖的开放经济客观上使得“各国要打开大门搞建设”。但目前,世界经济在大调整大变革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趋势,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面临重重阻力。
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受阻。当前,全球化进入阶段性调整期,多哈回合的停滞导致以WTO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受阻,少数国家酝酿、集聚、出现了反全球化情绪和逆潮,国际社会一些言论将世界经济失衡的原因归咎于全球化,甚至不惜采取所谓的保护措施限制要素自由流动,致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与此同时,在全球多边贸易治理角色减弱的背景下,欧美大国推进TTIP、TiSA等大型区域贸易协定,通过区域主义来替代多边贸易体制,试图借助新的谈判平台来制定新规则。根据WTO最新统计,截至目前,全球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RTA)已经达到454个,其中约30%都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生效的。
二是国际经济竞合观念陈旧。在以往的国际经济关系中,所谈及的是竞争与合作,顺序是竞争在前,合作在后。国与国之间在国际经济关系中,以竞争为主要手段,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当前的国际经济合作中,仍错误地认为,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国际经济竞争将导致“零和博弈”。 特别是在经济低迷时期,发达国家更加重视其经济利益,对全球经济中的发展议题重视和投入程度减弱。目前,少数发达国家推行利己主义的国际政治,采取排他性的国际经济合作做法,本质上是民族利己主义和民粹排他主义,把世界带入了国际经济关系的竞争与对立。
三是全球治理体系发展滞后。全球经济治理的权力格局由经济实力格局决定,但目前的经济治理格局滞后于经济形势变化的实际需求,与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地位不相适应。虽然近年来,新兴经济体已逐步开始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并在主要治理机构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金融、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制度性话语权仍然十分有限,发达国家仍然主导国际经济秩序和全球经济治理,并进一步通过竞争政策、环境保护和劳工标准等迫使发展中国家群体接受超过自身发展阶段和水平的准入门槛。
四是世界利益分配格局失衡。尽管国际贸易是以等价交换为基础,但在贸易实践中,由于各自市场势力不均,发达国家在贸易交换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不公平的国际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以中国出口的工业制造品为例,由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往往需要向发达国家缴纳各种专利费用,大部分贸易利益被发达国家获得,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被中国厂商获得。根据国内手机代工企业反映,包括专利入门费、专利提成费等在内,仅专利费在一台手机里的成本几乎能占到30%。
目前,随着世界经济治理体系的变迁以及中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参与的深度和广度逐渐加强,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从最初被排除在全球经济治理之外的旁观者,逐渐转变为国际经济秩序的遵守者,并进一步发展成为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变革的推动者。
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快速崛起,成为世界经济第二大国,中国的影响力及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作用被寄予更高的期望。中国积极扩大进口,维护自由贸易,致力于塑造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与此同时,中国还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结构改革。其中,“一带一路”建设和亚投行就是中国支持经济全球化的实际证明。 “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有利于中国自身发展,也惠及参与其中的沿线经济体。2016年,在国际市场需求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成绩显著,进出口总额达到6.3万亿元人民币,增长0.6%,累计投资超过185亿美元,为沿线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的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此外,中国还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采取切实行动推进多哈回合谈判,积极参与多边和区域平台建设,推进全球经济治理结构完善,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中发挥更为建设性和积极性的作用。
署名:Cat